撮要
韓國政府宣布1月7日起,香港及澳門旅客入境前需要提供病毒檢測陰性報告,而中國旅客抵達韓國前後均要做核酸檢測。
網民意見
有關帖文暫未錄得相關留言數據
URL: Facebook – GOtrip 旅遊看世界
Number of Comments: 9
#數據截至2023-01-04 6:00am
其他報導
N/A
撮要
韓國政府宣布1月7日起,香港及澳門旅客入境前需要提供病毒檢測陰性報告,而中國旅客抵達韓國前後均要做核酸檢測。
網民意見
有關帖文暫未錄得相關留言數據
URL: Facebook – GOtrip 旅遊看世界
Number of Comments: 9
#數據截至2023-01-04 6:00am
其他報導
N/A
撮要
機場三跑工程地盤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群組感染,累計錄得28宗確診。建造業界研究加強防疫措施,包括要求定期檢測及持陰性結果證明才可工作。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日(8日)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雖然定期檢測對防疫有幫助,但認為成效不及封鎖爆疫地盤更為顯著,建議政府應到爆發感染的地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了解地盤何處出現傳播鏈。
網民意見
網民認為政府防疫失誤,早已令公眾失望。
URL: Facebook – 881903.com 商業電台
Number of Comments: 34
#數據截至2021-02-09 6:00am
其他報導
N/A
撮要
特首林鄭月娥於昨日(8日)在行政會議前見記者,表示為防止外地輸入新型冠狀病毒個案,外國抵港者在機場接受病毒檢測的採樣方法,將由現時的深喉唾液改為由專人負責拭子採樣;抵港者須乘指定交通工具到指定酒店,接受14日強制檢疫,完成後在抵港第19日要再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有關安排將在聖誕假期前開始實施。
網民意見
網民認為實施全面封關措施或更為有效。
URL: Facebook – 明報即時新聞
Number of Comments: 24
#數據截至2020-12-09 6:00am
其他報導
N/A
撮要
香港國際機場今(8日)起在非禁區範圍將設兩個地點,為離港旅客提供新冠病毒檢測服務,以配合旅客外遊所需的病毒檢測結果。有關樣本將由香港特區政府認可進行病毒核酸檢測的本地醫療檢測機構檢測。由12月8日起,Prenetics將會營運其中一個病毒病檢測服務地點。由12月21日起,萊佛士醫療集團亦會於機場醫療中心為旅客提供檢測服務。
網民意見
網民認為在機場提供病毒檢測早應要做。
URL: Facebook – Yahoo 新聞
Number of Comments: 4
#數據截至2020-12-08 6:00am
其他報導
N/A
撮要
機場管理局表示,分別收到兩個工程承建商通知,一名負責道路工程的員工和一名負責三跑道系統工程的員工均被列為新冠肺炎緊密接觸者,須接受隔離及病毒檢測,二人工作範圍會清潔及消毒,其他相關的員工將會進行病毒檢測。
網民意見
有關帖文暫未錄得相關留言數據。
URL: Web – 經濟日報
Number of Comments: 0
#數據截至2020-08-12 6:00am
其他報導
N/A
撮要
民航資源網2020年7月21日消息:據港媒報導,香港航空公司代表協會表示,全力支持政府落實措施以防範新型肺炎輸入個案,包括有關來港旅客及機組人員的規定,以減少有關人士對香港可能帶來的衞生風險。
網民意見
有關帖文暫未錄得相關留言數據。
URL: Web – Carnoc.com
Number of Comments: 0
#數據截至2020-07-22 6:00am
其他報導
N/A
撮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今早(20日)逾400名在機場工作人士於衞生署的服務站輪候領取樣本瓶,因排隊人數眾多,人與人之間都沒有足夠社交距離。機管局表示,已派員協助人流管制,包括管理排隊位置、擴大輪候範圍,亦提醒員工排隊時應保持適當距離,並指會繼續留意情況,與衞生署保持密切聯絡。
網民意見
網民建議機場員工應自行分批做檢測,避免過多人群聚集。
URL: Facebook – 香港機場地勤服務職工會
Number of Comments: 2
#數據截至2020-07-21 6:00am
其他報導
N/A
撮要
奧地利維也納國際機場於本月3日發佈聲明,從4日開始,該機場開始對乘客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維也納國際機場聲明指出,檢測結果在兩到三個小時內公佈,那些檢測呈陰性的人在抵達奧地利後14天內不必再接受自我隔離。如果結果是陽性的,將立即通知乘客和公共當局,當局將採取適當步驟治療感染者。
網民意見
有關帖文暫未錄得相關留言數據。
URL: Web – 騰訊網
Number of Comments: 0
#數據截至2020-05-06 6:00am
其他報導
N/A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askerville 2 by Anders No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