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最後一趟飛行的協和號將換新裝

撮要

自從超音速客機協和號最後一次營運商業航班已逾17年,從此這個世界再也沒聽見協和號所發出的巨響。協和號全球總產量僅20架,目前有18架都典藏於各大博物館內,並維持著良好的面貌和狀態。其中,世上最後一架營運航班的協和號G-BOAG目前典藏於西雅圖飛行博物館,過去它在英國航空服務。日前,西雅圖飛行博物館宣布將了為它漆上全新塗裝,以讓它看起來像退役前那般輝煌。G-BOAG於2003年10月24日營運了最後一趟商業航班,從紐約前往倫敦希斯洛機場,當時機上共有100名旅客有幸搭到世上最後一次協和號航班。

網民意見

網民指拹和號客機只有一架墜毀,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URL: Facebook – Airway Magazine 世界民航雜誌
Number of Comments: 21
#數據截至2021-06-30 6:00am

其他報導

N/A

日擬於2030前開發國產超音速客機

撮要

目前東京飛行至歐洲或美國東岸需花12小時,而總部位於東京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於6月16日宣布將與三菱重工業、川崎重工業及Subaru汽車成立日本超音速研究委員會,盼透過研發超音速客機,將國際旅行的飛行時間縮短一半,並可望於十年內推出。目前東京飛行至歐洲或美國東岸需花12小時,而總部位於東京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於6月16日宣布將與三菱重工業、川崎重工業及Subaru汽車成立日本超音速研究委員會,盼透過研發超音速客機,將國際旅行的飛行時間縮短一半,並可望於十年內推出。

網民意見

網民認為超音速客機的機票成本高昂,難以普及。

URL: Facebook – Airway Magazine 世界民航雜誌
Number of Comments: 24
#數據截至2021-06-18 6:00am

其他報導

N/A

美國聯合航空擬購超音速客機 紐約飛倫敦僅需三個半小時

撮要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宣布,計劃購買至少15架超音速客機,並將在2029年重啟高速航空客運服務。超音速客運航班於2003年結束,當時法國航空公司和英國航空公司將「諧和」(Concorde)超音速飛機退役。新的「前奏曲」(Overture)超音速飛機將由位於美國丹佛的布姆公司(Boom)生產,該公司尚未對超音速噴氣式飛機進行飛行測試。布姆公司稱,「前奏曲」(Overture)超音速飛機能夠在3.5小時內完成倫敦飛紐約航線,飛行時間縮短了三個小時。

網民意見

網民認為超音速客機機票費用高昂難以令乘客接受。


URL: Facebook – Yahoo!奇摩新聞
Number of Comments: 31
#數據截至2021-06-07 6:00am

其他報導

N/A

美國開發超音速客機料2020年投入服務 香港飛東京僅需30分鐘

撮要

美國航天公司Hermeus日前就宣佈開發超音速客機,並已獲注資及進入開發階段,預計2020年中能夠投入服務。超音速客機以每小時3300至4600哩的速度飛行,料由香港飛往東京僅需90分鐘。Hermeus表示,維珍航空及日本航空已訂購合共30部客機,冀是次開發計劃能提高旅客穿梭各地的便利性。

網民意見

有網民指超音速客機一張機票的價錢為7萬港元,十分昂貴;另有網民則擔心客機噪音及可用空域的相關問題。

URL: Facebook – 香港機場實況討論區
Number of Comments: 7
#數據截至2019-05-30 6:00am

其他報導

N/A

超音速客機停飛15年 有望2020年復航

撮要

美國國會將延長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授權,其相關立法草案顯示,聯邦航空管理局有意解禁超音速客機,希望可令因安全及噪音等問題而停飛的超音速客機復航。由於超音速客機飛行時會產生「音爆」(sonic boom),令地面出現類似爆炸聲的嚴重噪音,故美國境內已禁止其飛行。立法文件續指,將收集最新資料和數據,並制定新的噪音標準,期望明年底前為航空業界提出監管守則,最快2020年底前讓超音速飛機復航。據消息顯示,航空業界早已開始研發新一代超音速飛機,期望在法例解禁後捷足先登。

網民意見

有網民笑指以為聯邦航空管理局會重新啟用20年前的超音速客機;亦有網民指「音爆」噪音驚人,指小時候曾看過一超音速客機飛至格仔山,在遠距離亦能清晰聽到客機飛行時所發出的聲音。

URL: Facebook – 香港航空討論區 Hong Kong Aviation Discussion Board (HKADB)
Number of Comments: 2
#數據截至2018-09-26 6:00am

其他報導

N/A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askerville 2 by Anders Noren.

Up ↑